新聞動態(tài)
|
傳媒掃描
【高質量發(fā)展調研行】?? 人們常說,云南是“動物王國”“植物王國”,是“生物基因寶庫”。有兩組數(shù)據(jù)最能直觀展現(xiàn)云南的豐饒:以僅占全國4%的國土面積,保育了48.01%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56.27%的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;在南北間距不過900公里的土地上,擁有7種氣候類型,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所有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類型。 草木蔥蘢、鳥兒歡唱、走獸騰躍……這里是觀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重要窗口,是我國西南地區(qū)的生態(tài)安全屏障,是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(qū)之一。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,發(fā)生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故事。 拯救極小種群物種 美麗的熱帶雨林里,9歲的孤兒象“小強”正悠閑地吃著“象爸爸”們準備的胡蘿卜……近日,記者在西雙版納亞洲象救護與繁育中心采訪時,看到這溫馨一幕。 亞洲象救護和繁育是一項既復雜又需要極大耐心的工作。2008年11月,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在這個臨時家園里,一些受傷、離群或需要輔助繁育的亞洲象,得到了“象爸爸”們的貼心照顧。 “小強”受救助時才8個月大,因為不被象群接納而成為“孤兒”;“羊妞”,羊年出生、受救助,喝羊奶長大;“然然”,3歲時被鐵夾嚴重夾傷,起初怕人,不配合治療,最終在17歲時生下第一個寶寶……“象爸爸”們細心記錄了每一頭小象的檔案,為它們量身定制救護方案。 “看著它們從受傷無助到重新站起來,再到如今能在雨林中自由奔跑,那種成就感無法用言語表達!”亞洲象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熊朝永感慨。如今,“象爸爸”們每天都會帶著大象進行野化訓練,“最終目的是幫助它們重返自然”。 經(jīng)過多年努力,云南省亞洲象種群數(shù)量穩(wěn)定增長,分布范圍不斷擴大,保護成效日趨明顯。40年間,野生亞洲象種群數(shù)量由原來的150頭左右增長至300多頭。 亞洲象的故事是近年來云南“極小種群物種拯救”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。通過遷地保護、建立常態(tài)化監(jiān)測體系、保護和修復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(tài)家園等一系列舉措,許多珍稀動植物的命運正在被改寫:滇金絲猴數(shù)量增長到3300余只,西黑冠長臂猿、綠孔雀等20多種野生動物種群數(shù)量也大幅上升;漾濞槭、華蓋木等3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脫離滅絕威脅。 建設種質資源庫 保護生物多樣性,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至關重要。 昆明北郊,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,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館——種子博物館。展廳內,一面巨大的“種子墻”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。2000多根整齊排列的亞克力柱中,盛放著色彩斑斕、形態(tài)各異、大小不一的植物種子。 種子博物館的展陳主要用于科普,更多寶貴的種質資源則珍藏于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。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,這里是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,保存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2萬余種、30余萬份,為眾多野生生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。 “經(jīng)過十余年的發(fā)展,種質庫不僅保存了眾多植物種子,還搶救性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的離體材料、DNA、微生物、動物種質資源等遺傳材料。”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任伊廷雙介紹,“因此,種質庫也被形象地稱為‘種子銀行’?!?/p> 據(jù)悉,種質庫將進一步加強種質資源保藏技術研究,以發(fā)現(xiàn)不同種質更優(yōu)的保存條件組合,并為它們提供定制化服務,讓更多的種質進入種質庫。 保存了那么多種質資源,如何更好發(fā)揮它們的作用? “科學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方式?!币镣㈦p舉了一個例子,“野生羊肚菌味道鮮美,但是產量很小。我們通過馴化野生羊肚菌,選育出可進行人工培育的新品種,就能讓大家都吃上物美價廉的羊肚菌?!?/p> 促進古茶林保護利用 “有林才有水,有水才有田,有田才有糧,有糧才有人?!边@句傣族諺語,傳遞出長久以來云南人民最樸素的自然生態(tài)觀。今天,綠色發(fā)展理念早已深深根植于當?shù)馗髯迦嗣竦娜粘I钪校蔀榇蠹夜餐淖非笈c實踐。 景邁山的早晨,青山與云霧為伴,郁郁蔥蔥的樹林錯落有致。 “高大的榕樹、樟樹下,錯落分布的便是古茶樹,這是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林下茶種植技術?!逼斩袨憸婵h惠民鎮(zhèn)景邁村村民巖溫發(fā)告訴記者,這里的先民很早就懂得種生態(tài)茶,依靠自然落葉形成的腐殖質和土壤為茶樹提供養(yǎng)分,利用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。 “看,這里有‘螃蟹腳’!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張丕生輕輕撥開茶樹枝葉,一種枝條節(jié)狀帶毫的寄生植物映入眼簾,“‘螃蟹腳’一般生長在上百年的古茶樹上,這也是景邁山良好生態(tài)的印證。” 景邁山古茶林是世界上保存完整、面積較大、種植歷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,集中連片面積達1.8萬畝。2023年9月,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。 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3年9月以來,景邁山接待游客40.2萬人次,實現(xiàn)旅游收入3.38億元,走出了一條“因茶致富、因茶興業(yè)”的高質量發(fā)展之路。 今年1月,《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技術規(guī)范》實施,對古茶林的日常管理和樹體養(yǎng)護等進行技術規(guī)范,旨在進一步促進古茶林的有效保護、科學管養(yǎng)和合理利用。 《光明日報》(2024年9月6日?第11版) 來源:https://app.guangmingdaily.cn/as/opened/n/a72d424d58444a279829b05121f7ef63 |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2-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,All Rights Reserved 【滇ICP備05000394號】
地址: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:650201
點擊這里聯(lián)系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