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動態(tài)
|
視頻新聞
[video:【云南發(fā)布】在云南,“張飛”“關羽”長這樣…(20210811)]
“張飛”“關羽” 你沒聽錯 它們的確是兩種野生菌的名字 西雙版納就能找到這“兄弟倆” 前者通體漆黑,像極了張益德的黑臉 得名“張飛網柄牛肝菌” 后者菌蓋下面一片通紅,很像關云長的紅臉 得名“關羽美柄牛肝菌”
左圖為張飛網柄牛肝菌,新華網發(fā)(楊祝良 攝);右圖為關羽美柄牛肝菌,新華網發(fā)(曾念開 攝) 除此之外 “李逵”“蘭茂”等歷史人物 也都被用來給野生菌命名
吳剛在林中尋找野生菌。新華網 趙普凡 攝 看似“隨意”的命名 其實有著嚴格的規(guī)則 簡單而言 真菌物種采用“雙名法”命名 物種學名由“屬名+種加詞”構成 用拉丁文表述 詞源可以是其形態(tài)特征 也可以是地名、人名等 科學家在發(fā)表新種時 有時會用歷史人物來命名 一方面是因為存在一定的關聯(lián)性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傳播相關的歷史和文化
給野生菌命名聽起來挺酷 實際上 為大型真菌“繪族譜”“認親戚” 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 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里 保存有10多萬份真菌標本 這些標本 凝聚著三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
吳剛在林中采集標本。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從著名真菌學家臧穆 到“蘑菇先生”楊祝良 再到年輕一輩的研究人員 近半個世紀以來 科研工作者堅守祖國西南邊陲 致力于真菌多樣性與分子進化研究 截至目前 已命名發(fā)表了400多個真菌新分類單元 豐富了西南地區(qū)真菌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有性 也為當地野生菌的保護和開發(fā)利用 提供了理論指導
時下正值“食菌季” 在這里也提醒廣大野生菌愛好者 不要隨意采摘、購買、食用 自己不熟悉的菌子 尤其是 “頭戴帽”“腰系裙”“腳穿靴”的菌子 千萬不要食用 來源:新華網 編輯:馬正麟 (云南發(fā)布 2021年8月11日) 來源:https://wap.peopleapp.com/article/rmh22659038/rmh22659038 |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02-2025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,All Rights Reserved 【滇ICP備05000394號】
地址:中國云南省昆明市藍黑路132號 郵政編碼:650201
點擊這里聯(lián)系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