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小葉片獻智慧
記得在昆明讀小學時,曾聽父親講過一個關于吳征鎰學部委員(后改稱院士)的故事,終身難忘。父親說,抗美援朝期間,美國使用了細菌武器,但一直拒不承認。后來,吳征鎰先生作為專家前往朝鮮調(diào)查,在眾多的落葉中,很快發(fā)現(xiàn)了當?shù)啬酥琳麄€亞洲都沒有、只有美洲才有的葉片。很快,這些美洲特有的葉片被證實上面攜帶了霍亂等傳染病的病菌。這成了美國投放細菌武器最直接的證據(jù),因為葉片本身不會像昆蟲或其他動物一樣從別的地方爬行或飛過來。此前,曾有其他專家提出把一種正常出現(xiàn)的“搖蚊”作為美軍投放細菌彈的證據(jù)。而事實上,這類“搖蚊”是不叮咬人的,即使帶了細菌也不會在人群中傳染疾病。
棕櫚奇美堅韌的魅力
光陰飛逝,我離開昆明去廈門讀生物系植物專業(yè),進入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工作,我受棕櫚的奇、美、堅韌品質(zhì)和景觀所吸引,比如:長達25m的羽狀葉創(chuàng)下了植物界的基尼斯記錄;重達25kg的種子使其他植物望成莫及。。。。。。已深深地在我腦海扎根。我寫了數(shù)篇科普文章,表達自己對棕櫚的情有獨鐘的感受。
99、3、我在《中國園林》上發(fā)表了《棕櫚植物造景藝術》后,很想寫一本科普小冊子,終于有機會與中國林業(yè)出版社簽訂合同撰寫《觀賞棕櫚》。由于簽訂合同時還不到30歲,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建議我最好找一位權威的專家?guī)蛯懶蜓浴_@可成了一個難題,因為工作時間不長,認識的同行寥寥無幾。好在父親幫忙找到了吳征鎰院士,在說明來意后,吳老微笑地說道,那我先看看吧,便留下了《觀賞棕櫚》手稿。等待往往是最難熬的,因為吳老非常忙而又治學嚴謹,我無法確定他在短期內(nèi)是否有閑暇看完這本手稿,是否會題詞或寫序。十多天后,我收到了傳真,傳真上是吳老為我的《觀賞棕櫚》寫的序,末尾則是吳老的親筆簽名。真是喜出望外,從序言中了解到吳老曾到過我園。我立即將傳真復印后傳真給了出版社,同時打電話向吳老致謝。吳老的助手告訴我,為了盡快看完這本三十多萬字的手稿,吳老在百忙之中利用了春節(jié)等節(jié)假日,還在寫完序言后特別囑咐用傳真及時發(fā)給我。這樣關愛我,我對吳老的感激之情真是難以言表。2002年春,《觀賞棕櫚》終于出版了。而吳老為我寫的序也被他收錄到他出版的《百兼雜感隨憶》,我更感激不盡。
永遠銘記啟明星
幾年之后,我在讀博士研究生期間,我對棕櫚仍有所研究深入,有幸拜訪吳老,在請教植物分類學的問題時,曾提到分子系統(tǒng)學,他立即說道,他沒有做這一塊的研究,可以找李德銖(李德銖研究員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所長),他隨手拿了一張紙,寫下了電話號碼。他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嚴謹治學的態(tài)度對我影響很深,在我繼續(xù)出版第二、第三本書時都不敢有絲毫的懈怠。在寫《鼓浪嶼古樹名木》時,遇到了一些曲折與困難,但一想到他為我寫的序言和他的鼓勵說:“望能再接再厲,為熱帶名花異木,特別是棕櫚科的研究運用做進一步的努力?!眳抢线€鼓勵說:“為學無他,爭千秋勿爭一日?!北懔x無反顧繼續(xù)寫作,終于較快完成了初稿并最終出版。我每想起吳征鎰院士畢生奮進,令人欽仰,真?zhèn)€是一座真善美的珠穆朗瑪峰,與天地大海永遠共存;吳征鎰星的光輝永遠輝映和鼓舞著科研的精神!